泼墨文学 www.pmwx.net,大唐道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西藏史料看苏定方与吐蕃其实发生过两次交战。
第一次是659乌海一战,大唐的历史中都有记载,说苏定方一千击败达延八万。
第二次交战,因为发生在667年,因此武后和七位宰相们都不知道,而只有李弘清楚,这一年禄东赞率领藏军十万,大袭唐军,卒于军中。之后又有记载说,大唐大军入藏,吐蕃人急忙将觉阿释加像迎至神变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儿,唐军果至,纵火烧布达拉宫,未能将觉阿佛像迎走,乃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
这次大战的资料不见于正统的史书,而禄东赞是否真的跟苏定方交过手也确实值得研究,然而不管怎么说,自663年开始,苏定方担任安集大使防备吐蕃,要是他没有跟禄东赞交手的话,还有谁能在战场上之上灭了禄东赞呢?因此李弘更相信这次的史料记录,苏定方在大胜禄东赞之后趁机深入吐蕃,一直打到吐蕃的国都,纵火烧布达拉宫……至于后来发生在大非川的唐、蕃大战,以唐军惨败而结尾,这不是说唐军的战斗力不如吐蕃精骑,而只能说唐军的统帅能力不行了。
因为李弘跟李绩闹翻了,他才迫切的想找一个能跟李绩一较高下的军中·将领支持自己,就想到了苏定方,现在的李绩还没有灭了高丽,他的军功跟苏定方相等,他唯一的优势就是李唐开国功臣,三次站队都选对了方向,因此李弘相信只要自己扶持苏定方,以苏定方在大唐军中的赫赫战功,他未必就会输给李绩。
想到了苏定方,李弘就想到了苏定方在担任安集大使防备吐蕃时的战役,就想到了上面第二次大战的资料,这才有了他对吐蕃态度强硬的理由——
说白了,这次李弘是在赌,赌吐蕃因为苏定方在西北,不敢向大唐发兵,没想到他赌对了。
“太子何以这么肯定?”李绩冷冷的问道。
这次做了李弘的陪衬,让他心里非常的恼火,现在见李弘取得了一点成绩就这么嚣张,他就想灭一下李弘的嚣张气焰。
“母后,这件事情容儿臣处理妥当之后再跟你详说,你看行吗?”李弘直接无视了李绩向武后说道。
其实,李弘讨厌李绩是有原因的,就像上面说的李绩要不是在大唐灭高丽的战争中取得了耀人的军功,他的军功未必就能大得过苏定方,可是他的官职去被苏定方大很多,受到的礼遇又被苏定方高出一大截,关键原因就在于他的三次站队。
第一次,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当时寻求军方将领的支持,李绩的李靖的学生,李靖对李绩说不要管闲事儿,可是李绩没有听,他在李世民找上了自己时不但答应了,而且还做李世民的说客劝说过李靖。这次劝说没有成功,就注定了李靖和李世民的情分尽了,而李绩由此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被委以了重任。第二次站队是在太宗李世民的诸子争夺皇位时,他在最后时刻出面支持高宗,又被李世民委以顾命大臣的重任。这次顾命大臣的任命彻底让李绩走上了人臣的巅峰,因为高宗登基称帝之后为了压制长孙无忌嚣张气焰,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提拔他,可李绩做了缩头乌龟,没有给予高宗太大的支持,不过在他的角度看,他得到了自己该得到的东西。第三次站队就是在高宗和武后对付长孙无忌时,这时候的李绩不管在官职和威望方面已经能够跟长孙无忌比肩了,当时高宗和武后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关于立武后为皇后的问题争执不下,而这时李绩挺身而出坚定的站在了武后的一方,才有了现在的权势和荣耀——
李绩的这三次正确的站队便成就了他现在的权势和威名以及别人难以企及的礼遇。他这种做法在任何一个大臣看来都是睿智的,可是以李弘上位者的角度来看,他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类投机取巧,利用站队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大臣。反而像李靖、苏定方、刘仁贵这类纯粹的军人更让他喜欢,更让他愿意跟他们结交。
而李绩指挥大唐大军灭高丽,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因此大唐在东北战场上跟高丽、新罗和百济作战数年,期间分别苏定方和刘仁贵做统帅,均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李绩只是在大唐向高丽发动最后一击时才做了统领,因此说他的这次军功是捡了便宜也不为过…
因为这种种的原因李弘才不怎么待见李绩,再说他也知道自己满足不了李绩的利益,他跟李绩不可能有什么交集,才会对李绩这么不留情面。
李绩见自己被李弘无视了,气愤的就要吼斥李弘,可见李弘正在跟武后说话,他就又忍住了。
武后巴不得李弘跟李绩不对付,这样李绩就会更加的依赖她,因此她对此视而不见,而是语气温软的说道,“既然太子已经有了良策,这件事情就继续交给你来办吧!”
“儿臣领命!”李弘躬身说道。
随即他见武后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自己,就退出了紫宸殿。
从西藏史料看苏定方与吐蕃其实发生过两次交战。
第一次是659乌海一战,大唐的历史中都有记载,说苏定方一千击败达延八万。
第二次交战,因为发生在667年,因此武后和七位宰相们都不知道,而只有李弘清楚,这一年禄东赞率领藏军十万,大袭唐军,卒于军中。之后又有记载说,大唐大军入藏,吐蕃人急忙将觉阿释加像迎至神变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儿,唐军果至,纵火烧布达拉宫,未能将觉阿佛像迎走,乃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
这次大战的资料不见于正统的史书,而禄东赞是否真的跟苏定方交过手也确实值得研究,然而不管怎么说,自663年开始,苏定方担任安集大使防备吐蕃,要是他没有跟禄东赞交手的话,还有谁能在战场上之上灭了禄东赞呢?因此李弘更相信这次的史料记录,苏定方在大胜禄东赞之后趁机深入吐蕃,一直打到吐蕃的国都,纵火烧布达拉宫……至于后来发生在大非川的唐、蕃大战,以唐军惨败而结尾,这不是说唐军的战斗力不如吐蕃精骑,而只能说唐军的统帅能力不行了。
因为李弘跟李绩闹翻了,他才迫切的想找一个能跟李绩一较高下的军中·将领支持自己,就想到了苏定方,现在的李绩还没有灭了高丽,他的军功跟苏定方相等,他唯一的优势就是李唐开国功臣,三次站队都选对了方向,因此李弘相信只要自己扶持苏定方,以苏定方在大唐军中的赫赫战功,他未必就会输给李绩。
想到了苏定方,李弘就想到了苏定方在担任安集大使防备吐蕃时的战役,就想到了上面第二次大战的资料,这才有了他对吐蕃态度强硬的理由——
说白了,这次李弘是在赌,赌吐蕃因为苏定方在西北,不敢向大唐发兵,没想到他赌对了。
“太子何以这么肯定?”李绩冷冷的问道。
这次做了李弘的陪衬,让他心里非常的恼火,现在见李弘取得了一点成绩就这么嚣张,他就想灭一下李弘的嚣张气焰。
“母后,这件事情容儿臣处理妥当之后再跟你详说,你看行吗?”李弘直接无视了李绩向武后说道。
其实,李弘讨厌李绩是有原因的,就像上面说的李绩要不是在大唐灭高丽的战争中取得了耀人的军功,他的军功未必就能大得过苏定方,可是他的官职去被苏定方大很多,受到的礼遇又被苏定方高出一大截,关键原因就在于他的三次站队。
第一次,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当时寻求军方将领的支持,李绩的李靖的学生,李靖对李绩说不要管闲事儿,可是李绩没有听,他在李世民找上了自己时不但答应了,而且还做李世民的说客劝说过李靖。这次劝说没有成功,就注定了李靖和李世民的情分尽了,而李绩由此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被委以了重任。第二次站队是在太宗李世民的诸子争夺皇位时,他在最后时刻出面支持高宗,又被李世民委以顾命大臣的重任。这次顾命大臣的任命彻底让李绩走上了人臣的巅峰,因为高宗登基称帝之后为了压制长孙无忌嚣张气焰,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提拔他,可李绩做了缩头乌龟,没有给予高宗太大的支持,不过在他的角度看,他得到了自己该得到的东西。第三次站队就是在高宗和武后对付长孙无忌时,这时候的李绩不管在官职和威望方面已经能够跟长孙无忌比肩了,当时高宗和武后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关于立武后为皇后的问题争执不下,而这时李绩挺身而出坚定的站在了武后的一方,才有了现在的权势和荣耀——
李绩的这三次正确的站队便成就了他现在的权势和威名以及别人难以企及的礼遇。他这种做法在任何一个大臣看来都是睿智的,可是以李弘上位者的角度来看,他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类投机取巧,利用站队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大臣。反而像李靖、苏定方、刘仁贵这类纯粹的军人更让他喜欢,更让他愿意跟他们结交。
而李绩指挥大唐大军灭高丽,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因此大唐在东北战场上跟高丽、新罗和百济作战数年,期间分别苏定方和刘仁贵做统帅,均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李绩只是在大唐向高丽发动最后一击时才做了统领,因此说他的这次军功是捡了便宜也不为过…
因为这种种的原因李弘才不怎么待见李绩,再说他也知道自己满足不了李绩的利益,他跟李绩不可能有什么交集,才会对李绩这么不留情面。
李绩见自己被李弘无视了,气愤的就要吼斥李弘,可见李弘正在跟武后说话,他就又忍住了。
武后巴不得李弘跟李绩不对付,这样李绩就会更加的依赖她,因此她对此视而不见,而是语气温软的说道,“既然太子已经有了良策,这件事情就继续交给你来办吧!”
“儿臣领命!”李弘躬身说道。
随即他见武后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自己,就退出了紫宸殿。